青岛心理咨询师为您解读好文:
原过程,次过程primary process, secondary process
佛洛伊德提出的精神装置两种运作模式。其根本区别如下:
a)就拓扑论观点而言:原过程为无意识系统的特征,次过程则是前意识-意识系统之特征;
b)就经济-动力论观点而言:在原过程中,精神能量自由流动,依循移置与凝缩的机制在表象间畅行无碍;它倾向完全地再投资于附着在构成欲望满足经验上的表象(原始幻觉)。在次过程中,能量首先受到“连结”,而后才在受控的情况下流动;表象受到较稳定的投资,满足被延迟,心灵经验因此得以测试各种可能获得满足的不同路径。
原过程与次过程二者间的对立,相应于快感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的对立。
佛洛伊德对原过程与次过程的区分,与无意识的发现同一时期,他并以此作为无意识的初期理论表达。此一区分从《科学心理学大纲》开始即已出现,继而在《梦的解析》第七章中进一步发展,终于成为佛洛伊德思想中一个不可动摇的参考论据。
对症状形成的研究与对梦的分析,使佛洛伊德辨识出一类具有特定机制并受到某些法则支配的心灵运作。这种运作与传统心理学所观察到的思维过程极为不同。此种运作模式在梦中特别明显,其特征并非如传统心理学所断言为不具意义,而是意义不断滑动。其运作机制一方面为移置(藉此,一个通常不甚重要的表象可被赋予原属另一表象之所有精神价值、意义、强度),另一方面为凝缩(藉由与表象的交会,联想链所负载的全部意义可以汇集到此表象上)。症状的多元决定则是无意识此特有运作模式的另一个例子。
同样地,梦的模型亦促使佛洛伊德假设无意识过程的目标在于透过最短途径建立知觉同一;亦即,以幻觉模式复制一些被原先的满足经验赋予优先价值的表象。
心理学传统上所谓的清醒思维、注意力、判断、推论、节制的行动等功能,藉由与上述心灵运作模式对立,可被当为次过程来描述。在次过程中,所寻求的是思想同一:“思想必须专注于表象之间的链接通道,而不受它们的强度所蒙骗”。就此角度而言,次过程构成原过程的一种修正。它执行一种调节功能,此功能则因自我——其主要角色在于禁制原过程——的构成才成为可能(见:自我)。然而不能因此而将所有自我涉入的过程均称为次过程。佛洛伊德一开始便注意到自我如何受到原过程之宰制,特别是在病态防御模式当中。防御的原特征,临床上表现在其强制面向,以经济论词汇而言,则表现于运作的能量会试图透过最短途径立即且完全地卸除(α):“欲望投资(Wunschbesetzung)直到产生幻觉,以及由一防御的完全耗费所组成的不快感之完全发展,这些我们称为精神原过程。反之,那些必须透过相当的自我投资才可能形成,而且表现为对前述原过程之节制的过程,我们则称为精神次过程”。
原过程/次过程的对立,相应于精神能量的两种流通类型:自由能量/连结能量;同时亦可对比于快感原则/现实原则的对立。
*:“原”、“次”二词具有时间、甚至发生学的涵义。这些涵义在佛洛伊德第二精神装置理论架构下更加强调;在此理论中,自我被定义为从“它”逐渐分化而出的结果。
然而早在佛洛伊德第一个理论模型中,问题就已存在。例如在《科学心理学大纲》中,这两类过程似乎不仅对应着表象层面上的某些运作模式,亦对应着神经元装置分化,甚至生命体演化的两个阶段。佛洛伊德区分一种“原功能”,其中生命体以及其特殊部分——神经元系统——会依照“反射弧”原型运作:即刺激量立即、完全的卸除;以及一种“次功能”:包括对外部刺激的逃避与唯一可终止内部紧张的特定行动,此行动假设着能量某种程度的贮积:“神经元系统的所有作用,均须从原功能的角度或生命急迫(Not des Lebens)所强加之次功能的角度来考虑”。佛洛伊德很难跳脱对他而言所谓的科学基本要求:将其原过程与次过程之发现置入一生物学概念——援引生命体面对刺激汇流时的回应模式。此种尝试的结果产生一些在生物学上立论薄弱的论断:例如,认为反射弧会将感官终端所接受的刺激量全数传递到运动性末梢;或者在一个更根本的角度上,认为生命体有某个阶段,其运作依循的唯一原则是完全清除所接受的能量,以致悖谬地,是“生命急迫”使得生物的出现成为可能(见:恒常原则)。
然而,即使在佛洛伊德最贴近其生物模型时,他亦未将生命体之原“功能”与次“功能”视同于他赋予精神、Ψ系统的两个运作模式:原“过程”与次“过程”。
(α)佛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大纲》中亦称原过程为“完全”过程或全部( voll)过程。
上一篇:
快感原则pleasureprinciple